设置

关灯

人生赢家[快穿] 第114节 (7 / 9)

《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

        因此大投资的制作就是一次豪赌,赌赢了收回成本大赚一笔,赌输了……就全盘皆输。

        《莫罗之眼》,从开拍就大肆宣传,从二零一六年到二零一七年,被业内普遍看好的暑假档大片,就这么惨遭滑铁卢,失落收官。李藏墨导演的能力第一次遭受质疑,有毒舌网友称他“英雄迟暮”“江郎才尽”,也有影评人用专业语言深度剖析这一部意外跌落的电影,称其为“快餐电影最后的哀歌”,“无创新无电影”,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但也有李藏墨导演的资深影迷用自己多年的观影经验素养为李藏墨辩护,说:“李藏墨导演宝刀不老,变的是市场。你们看习惯了好莱坞大片,不能拿好莱坞的标准来评价李导的新片,以国情来说,《莫罗之眼》是中国商业动作片的巅峰了。”这类说法也人赞同有人否定。

        一个电影的成败有许多方面的原因,剧本、特效、演出水平导演水平或者剪辑效果等等。有的电影是由知名导演导演,那么这个导演就有最大的责任,有的电影是由知名演员主演,那么他就肩负着票房的责任,所拿的高片酬除了他的表演应得的成本之外,其他的便是溢出价值,这部分溢出价值就是片方看在他的票房号召力才给出的,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扛票房的主演责任便最大。

        毫无疑问,《莫罗之眼》的责任就在李藏墨和影帝郑翊松的身上。因此,李藏墨饱受质疑的同时,郑翊松也遭受许多压力。

        樊骏理看着网上动态总觉得心惊。

        现在网络发达,网友们发言方式便捷,几秒之间就能刷出上万条网友评论。流量大的好处是娱乐圈新人比以前更加容易出头了,坏处是什么事都能全网放送,心理素质低一点的都扛不住。

        可谁知道《莫罗之眼》会得来这样的结局呢?明明在听到这个电影立项的时候,多少人闻风而动希望能得到一个角色?当时的樊骏理也是如此,后来因缘际会之下从武去试镜,然后得到了男四号,那时候他和从武都为此而欣喜。

        当时的《莫罗之眼》是大饼,只是不到最后一刻谁都猜不到结局。

        樊骏理很是感慨。最开始的时候千挑万选,看得千好万好的资源,经过一系列的拍摄制作宣传,再通过市场的洗礼,真的无法预测结果。

        “也要看运气啊。”樊骏理抽了一口烟,冷静地把瑞和和广云亭的简历以工作室的名义投递到《1949》剧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